往期回顾 · 原创 | 中国企业“四十不惑”的回顾与思考
2020-10-19 15:24:28
  • 0
  • 0
  • 0

作者:巫云仙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导语

从1978年以来至2018年,当代中国企业走过了筚路蓝缕的40年成长历程。正如一个人,从懵懂少年步入到40不惑之年。翘首回顾,40年的改革和发展成就了怎样的当代中国企业?驱动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四十不惑”的中国企业处于怎样的生命周期?能否成为长寿型企业?不惑之年的中国企业继续前行的动力是什么?

文 / 巫云仙

翻天覆地之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底,中国工业总产值仅为4231亿元;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24%的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职工总数为9499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实有人数为7451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为2048万人。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就是这样一个家底,但经过40年的发展,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已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中外独资和合资合作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不少企业走出国门,成为著名跨国企业。2017年,已有117家企业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如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国银行、华为、联想、京东、万科、大连万达恒大集团、美的集团、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等榜上有名。

中国企业40年发展的经验特点

当代中国企业40年的改革和发展过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形成了三条清晰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五方面的经验特点。

一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民营企业基本上是自下而上型,而国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多半是自上而下型。但无论是哪一种企业发展模式,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体现了浓厚的政治经济学色彩。

二是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相结合。国有企业更多关注存量的改革和发展,而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则是在增量的创新发展中成长壮大起来,最后融入到整体企业体系中,体现了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改革和变迁的发展路径。

三是先易后难、先竞争后垄断领域的改革顺序。从80年代后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从民生和竞争领域,以及中小型企业的改革开始,然后再进入到垄断性较强的行业领域,以及大型企业的综合改革。随着国有企业在相关行业领域的退出,民营和“三资”企业顺势而入,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替代关系和各方利益的调整。

四是改革目标的趋同性。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是民营企业发展,都以与国际惯例接轨和融入西方企业话语体系为准。国有企业一直在进行市场化和国际化、股份制和公司制等方面的改革,民营企业也有向国有企业看齐的趋势,但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成为国内企业学习的样板,中国特色的企业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五是制定了内外有别的“双轨制”法律法规。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1979 至 1993 年间,中国还先后颁布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以“三资”企业法为核心的一套外资企业法律体系。

围绕内资企业,从 1988至1993 年起先后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建立了适合于内资企业的一套企业法律体系。

“双轨制”的内外资企业法律体系,并行不悖地运行多年,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2001年后加以修订,最后会随着各类企业的发展现实而并走向并轨。

中国企业发展40年:五大驱动因素

当代中国企业成长发展的40年,得益于内外五大因素的驱动。

一是机运与国运成为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外部驱动因素。在过去40年全球化的“好时代”中,中国企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80年代伴随着全球化的产业转移,被中国企业赶上和承接住了;国际间的技术扩散,被企业创新和企业家们消化和吸收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给企业提供了稳定和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从1978至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689.8亿元,增长到827122亿元,这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经济起飞”。过去40年是中国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时期,发展制造业是现代化和产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各类工业企业在现代化大潮中迅速崛起。从微观层面来看,推动“中国经济起飞”的核心动力是企业,二者形成了互动影响的关系。

二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内外部驱动因素相结合的根本保证。正是由于企业家胆大包天的欲求,成就了如刘氏四兄弟和温商这样的个体私营企业;江苏的乡镇企业家,形成了民营经济的苏南模式;大量的国营和国有企业家,带出了不少知名的央企和国企,如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和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家们努力去做一个造钟师,而不是报时的人。

三是内外市场与多元大众消费的有效需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长期物资短缺的背景下,企业具有卖方市场优势。国内从生存到温饱的市场需求,使企业不断成长,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掘到发展过程的“第一桶金”;从温饱到小康社会的市场需求,使企业不断变革;从小康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国际市场需求,企业必须走品牌、技术创新,有明确的价值观的发展之路。

四是技术与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组织能力的提高,是企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这在国防科技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表现得更加突出。

五是核心文化价值观和使命感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这对于新时代高瞻远瞩的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根据吉姆·柯林斯的观点,高瞻远瞩的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机构,是所在行业中的第一流的机构,广受企业人士推崇,对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已经历了很多代的CEO,以及很多次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

不惑之年的中国企业:能否成为长寿企业?

经过40年发展的中国企业,正处于成熟阶段的“不惑之年”,能否避免走下坡路,继续保持上升状态,成为长寿企业呢?

在新时代,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成为长寿的、永续经营的企业?上述的五大驱动因素的重要性会有所不同,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观将发挥更持久性的作用。

要想成为长寿企业,首先要清楚企业存在的目的。企业既要存在于其本身之外,也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企业必须创造顾客,创造财富,关注效率与效益问题;其次企业要明确其终极性目标追求,为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共同进步贡献自身力量。第三,企业需要愿景和使命,需要聚焦于我是谁、我为何存在、我能做什么等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在新的历史时代,企业要围绕实现“两个阶段”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展开创新创业。一个具有生命周期的企业,不能忘记利润追求之外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企业的使命。不忘初心的企业,才能不断砥砺前行,延长其生命周期,从而为企业的长寿打下坚实基础,百年企业、百年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