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事件必然会发生,倪光南柳传志哪个错了?
2018-04-26 10:20:57
  • 0
  • 0
  • 0

来源:反做空研究中心

来自:中新经纬APP、财经杂文

谈中兴事件:必然会发生

美国商务部公告称,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22日,曾任倪光南助手的梁宁发表文章《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回忆了当年和倪光南等人一起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历史,成为微信刷屏文章。

这段历史是如何影响今天的?中兴走到今天的局面是必然还是偶然?

4月24日,在银谷大厦8层的会议室里,倪光南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中兴遭受美国制裁是必然会发生的一件事情,只是什么时候发生具体会到什么程度无法预测。

“我们一直说要做自己的芯片,如果你不做,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中兴事件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人家迟早会用各种办法来给你设置障碍。”倪光南说。

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如果不考虑自主可控,确实直接从市场上买要来得便宜来得快,而自己研发见效慢费时长成本高。倪光南指出,在过去,中国企业并没有重视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大家应该从这次事件中汲取教训,重视自主创新的力量。

谈中国芯片:不能一概而论说很差

中兴事件已经给中国企业敲响了一记警钟,此后中国还需要多少年才能用上中国芯,摆脱对国外的依赖?

倪光南说,台式电脑和笔记本所用的电脑芯片国产水平离进口芯片尚有三五年的距离,手机和服务器上使用的芯片有些已经与进口芯片旗鼓相当,有一些特殊领域的则差距较大。“一概而论说现在中国企业芯片不行,也不符合客观情况。”倪光南说。

他也同时指出,芯片产业主要分为设计和制造两大块,中国的短板主要在制造上,在制造上如果要赶上美国的水平还至少需要十年八年。

倪光南近期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和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需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发展“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重大专项,其目标就是要以基于高端通用芯片(CPU)和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所构成自主的技术体系来替代Wintel体系,这是没有疑义的。按照工信部最近的评估,国产软硬件已从“不可用”发展到“可用”,正在向“好用”继续推进。实践表明,推广国产自主可控不等于“保护落后”,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从政府和重要领域开始,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和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政府和企业应该怎么做?

从863计划、973计划到国家重大专项到集成电路大基金的成立,政策层面一直不缺乏激励。如何把这些激励落到实处?

倪光南认为,在芯片的关键领域和大项目上应该在政府支持下形成企业主导的格局来推动芯片的国产化,如果过于分散很容易导致不合作,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北斗导航的成功经验。至于小的项目则可以放开,通过竞争的方式去实现优胜劣汰。

在操作系统上也如此。据倪光南介绍,当前国内有七八家企业在做操作系统,说明其门槛并不高,但是力量分散,他建议在国家基金支持下将这些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在一个共同的体系下和跨国公司竞争,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我们一定要及早投入力量,通过自主创新来解决的问题,不能有侥幸心理。”倪光南再三强调。

他也提出,在芯片的制造上,投入几千亿是至少的,而且需要持续地投入。只有这样,中国的芯片制造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芯片国产化要靠BAT?

中兴事件发生后,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全资收购号称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微),此前百度、腾讯、科大讯飞、华为等巨头也在芯片产业上早有布局。

有观点认为芯片的国产化要靠BAT这样的大公司大资本来入局才能破解推广难题。对此倪光南认为,目前来讲,BAT在这类核心技术方面并没有投入很大的力量。

“BAT是很成功的,在电商的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等上确实做得很好,但是在这个我们说的传统的计算机领域里,比如CPU也好,操作系统也好,他们投入不大,我觉得因为和他们的业务关系也不是太大,目前也不作为他们的业务的主要的方向,所以他们投资的力量也有限。”

倪光南坚持认为,在芯片研发制造上还是要靠国家更多的支持,企业如果靠这个可能要十多年才能盈利,投资风险太大。

倪光南生于1939年,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作为中国最早从事汉字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研究的学者之一,提出并实现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汉字处理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在企业亦由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随后又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型机,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联想到底该不该开发芯片?柳传志与倪光南谁错了

大概是联想1984年成立后的第10个年头,柳传志与自己亲自登门邀请到公司来出任总工程师的倪光南之间产生了不和。原因是,按照倪光南的设想,联想应该对标国际上的英特尔,全力开发芯片等核心技术。而柳传志曾当场给倪光南泼过冷水,认为有高科技产品,不一定能卖得出去,只有卖出去,才有钱。那时的柳传志,更在意的是联想的短期效益,并觉得联想根本不具备自主研发处理器芯片的实力,再考虑到国内的工业基础、技术储备和资本实力等方面的不足,包括联想在内,在中国的本土企业几乎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全球的电脑市场。

所以现在又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皆因中兴通讯因为芯片受到了美国制裁,因此,对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自主研发芯片、何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疑问。应当说,有这样的疑问,甚至质疑,本身并没有错。把当年的问题拿出来重新讨论,也没有错。而从联想发展的进程以及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柳传志还是倪光南,也都没有错,都存在某种缺陷,或者说是时代缺陷、时代烙印。

对柳传志来说,在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机会极多,企业大多也是讲究眼前利益需要,科技氛围还不是很浓,企业急需要扩张的大背景下,推行贸工技战略,先赚钱,再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或许是对的。实践也证明,柳传志成功了。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贸易为导向的中低端技术扩张和规模扩张进入了瓶颈状态,技术为王的格局越来越明显。所以,“柳氏发展模式”也到了需要反思的阶段。如果继续满足于贸工技发展模式,企业之路将越走越窄。目前的联想,就正遭遇这样的瓶颈。即便行业地位仍然很高,但竞争力在减弱。

就倪光南而言,他的技工贸思路,可以说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没有技术,就没有竞争力,这是最基本最朴素的道理。但是,不同阶段,又需要有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如果完全考虑技术,就有可能路走的很艰难,很辛苦。只有在积累了一定资本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去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搞技术研发。否则,即便有心,也会无力。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了,就应当把技术放在最突出位置了。或许,倪光南对柳传志提出把联想打造成英特尔那样的技术公司,就是因为联想已经到了第10个年头,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了。自然,与商业化大脑远强于技术大脑的柳传志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了。

也许,正是因为倪光南技术模式没有能够战胜柳传志的利益模式,因此,联想的发展,也一直是按照柳传志的思路在发展的。尽管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但是,不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创新留下的缺陷,也在今天联想的发展中出现了矛盾。如果按照倪光南的设想,联想不一定能成为英特尔第二,但至少会在今天有着更高的地位,并有可能让中国减少一次技术风险打击,让中兴通讯这样的企业不需要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带着柳传志那样的想法,在短期内,确实让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技术落后、创新滞后、供给质量效率与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了。中兴通讯事件,说到底,就是柳氏发展模式的最终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倪光南更具有长远眼光一些。

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决不是柳传志个人的问题,而是产业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或者说很难回避的问题。这些年来的产业发展规划,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眼前利益而展开的,没有考虑更远。特别是技术研究,“拿来主义”一直主导着科技领域,真正的高科技研发,会因为利益需要、短期利益、政绩等受到严重制约。如果说反思,这才是最需要反思的地方,也是矛盾最集中的地方。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